国内首个!太空采矿机器人来了!
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的目光逐渐投向了太空,尤其是蕴藏丰富矿产资源的月球、火星、近地小行星等。太空采矿,这个以往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出现的场景,正在逐步走向现实。
前不久,我国首台太空采矿机器人在中国矿业大学诞生。一起去看看未来的“星际矿工”是什么样↓
中国矿业大学刘新华教授团队研发的多功能太空采矿机器人,与时下火爆的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不同,太空采矿机器人的基本形态为六足模式,有三个轮足和三个爪足。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刘新华:这属于一个阵列式的爪刺,微重力环境下,它的附着能力、抓地能力更强,能够让它固定住进行采样,还能根据地形进行移动。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刘新华:我们实现了微重力的等效实验,这个机器人在模拟月壤的环境下,实现行走、锚固,甚至采样。
太空采矿机器人要在太空星体上完成探矿采矿工作,不仅要面对微重力的问题,还要面对极端温差、真空、太空辐射以及重量体积限制等一系列难题。如何让机器人掌握“十八般武艺”?刘新华教授团队给太空采矿机器人搭建了一个特殊的“训练场”。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 华德正:我们搭建这个环境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模拟近地小行星表面的风化程度,主要是以沙壤为主。二是微重力环境,通过垂直的悬吊抵消它的重力,实现微重力的变化。
团队成员介绍,经过在沙盘上不断训练,目前,通过六足差动系统悬架、离合器等协同工作,太空采矿机器人已经可以根据工作环境调整自身结构形状,适应地外星体的复杂地表环境。
要掌握更多勘探的绝活,太空采矿机器人还需要到中国矿业大学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进阶训练”,这里可以精准模拟月球表面极端环境。
中国矿业大学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李瑞林:这个设备主要是将月球的原位环境模拟出来。六分之一G重力场,超高真空的环境。月球上白天可以达到130℃的高温,晚上可以达到-180℃,甚至在极区可以达到-250℃的低温。
不仅实现对月球小重力场等极端环境的长时间、高精度模拟,这一装置中正在开展的两个研究,“月球资源特征与储层物性原位探测方法与装备”“月球极区水冰资源温控贯入开采与原位制氢方法与装备”,也都是太空采矿研究的重点科研项目。
中国矿业大学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李瑞林:模拟出环境后,再采用和月壤性质相似的模拟月壤,将月球地层的特性高保真重现出来。实际上它就是跟月球上基本一致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再去做实验,实际上跟月球上的数据是接近的。
人类有望试验性开采
近地星体上的太空资源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 李怀展:月亮表面的氦-3,它可以作为核燃料,还有月球背面水冰资源。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 李怀展:小行星主要是稀土资源,还有铁、镍、钴这种金属。通过前期的探测,这些资源是确定存在的。
据了解,目前全球科技界在地外天体钻孔技术、太空中原位资源利用等与太空采矿有关的多个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大量成果。太空3D打印技术等一大批新兴技术涌现,也让我们对在太空制造组装采矿装备和利用太空资源充满期待。
- 2025-03-24
- 2024-11-22
- 2024-11-14
- 2025-03-18
- 2021-06-18
- 2021-06-18
- 2021-04-20
- 2021-04-19
- 2021-04-16
- 2021-04-07
- 2021-04-02